之前我不知到從哪裡得到的資訊, 說這首歌是在中的自創曲, 後來才知道是唱別人的歌!!
下面這篇..是我上個月無意間發現的一篇文章, 哪裡來的...當然是忘得一乾二凈了, 前面都是一些專業用詞, 這位作者大概是音樂本科系的, 就這麼剛巧也是在飯, 看看他對05年之前的在中有什麼想法!!!
不得不介紹的理論
(以下內容很枯燥,但如果理解透的話,很有意思,做為對在中的音樂抱有極高自豪感的歌迷有必要掌握這些音樂理論。只是,歌手如果沒有悟性,這些概念也不過是理論知識而已,別提運用了。歌手不是靠掌握幾個理論,而是靠悟性,所以真正意思上的歌手是天生的。--- 譯者個人的看法。)
人們是怎麼感覺到聲音呢?是振動空氣的波長經過耳膜傳達到大腦。可是我們的人體感受到的是放出的箭直飛目標一樣直接到達大腦。
我們舉蟬的翅膀當例子來說明,聲音的載體-波長,不是一個而是需要兩個振動源,這兩個振動源交集在一起形成新的點,聲音就是從這裏發出來的。
做為人體的發聲裝置-聲門-是包括兩個薄膜一樣的聲帶以及這兩個聲帶之間的空氣。僅僅具備這個器官是無法發出美麗的聲音。
如何運用大多數健康的人一出生都有的這個器官,或被稱為世紀的藝術家或唱不出像樣的一段歌。
畢竟人和蟬的身體構造是不同的,聲音的特性當然也不同。蟬的兩個翅膀露在外面,聲音不用經過折射的變化直接傳到耳朵。
但是人的聲帶是隱藏在身體裏面,由幾個肌肉組成的,而且聲音發到外面之前必須經過口腔和鼻腔,跟聲帶原先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會產生折射等變異(這樣的構造使聲帶發出的細微波長通過口腔產生共鳴來增大)。
如果把自己的聲音錄音之後再聽,會感覺相當不熟悉的。那是因為平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通過自己的身體聽到的。
長時間訓練人體來控制聲音的這種特性,即為了得到目標聲音,訓練自由自在地運用自身的器官的過程,就是歌手聲音形成的過程。
傳統聲樂要求,聲音不僅僅只是靠聲帶發出的波長,而是把振動傳達到人體,使身體感受到“回聲”。
換句話說,傳統聲樂要求的是利用人體引發出最大值的共鳴。(整個身體變成樂器的意思=利用整個身體發出共鳴)不僅是聲帶,更是通過身體發出美麗的共鳴才是目標。在這個階段學的就是胸聲、真聲、假聲、頭聲、腹式呼吸等。
學習腹式呼吸的原因是為了增大到胸部停住的波長的幅。發聲的力量靠人體的中心點,同時也是力量點的丹田產生的。
這也是歌手之間有聲量差別的原因。
把波長轉換成共鳴的時候不僅需要穩定的力量(聲樂家的體格好的原因也在此),更需要的是自由自在調節振動的能力。歌手唱歌時要消化從低音到高音的各個音域帶,音域帶的不同,發聲所需的振動也不同。
這就需要調節和控制振動的能力。音域帶的不同,發出最穩定的聲音所需的身體器官也不同。(如同頻率是隨音域帶的轉換而變化)
這時候就得利用胸聲、真聲、假聲、頭聲等。歌手消化低音到高音之間時,如果沒有能力找到發出穩定聲音所需的器官,
那麼發低音時聲音容易變成真聲混雜鼻音的聲音,發高音時容易變成撕裂成好幾條的聲音。
以上提到的理論雖說枯燥,但是如果不懂對在中擁有的“共鳴的聲音”方面的基礎知識,你沒法認知道
他的歌唱實力。一首歌的前後,不管唱到那個音域,如同擺脫重力一樣跳舞的芭蕾舞者,穩穩當當的平靜背後隱藏的實力,若不鐵了心挖掘,不會輕易瞭解到。不是芭蕾舞者本人,是沒辦法知道為了完成一段舞,廢了多少雙舞鞋。
在中的歌聲裏你是聽不到混雜了鼻音的真聲,也不會聽到撕裂的高音。我們能夠欣賞從低音到到高音均列出的漂亮的光譜畫面一樣的聲音。看似容易,實則一部作品從開始直到最後關頭,最不容易維持的就是“基本”。在中把這個基本做到的全然沒有遺憾,太輕鬆,以至於人們根本無法體會到技術能力上的高超水準。因為在中的歌聲裏沒有讓聽者擔心嗓音隨時要破的“緊張不安感”。
依靠牢固的“基本”,在中的歌聲穩當而有力,即使唱極限高音部分都沒有不安感。
在《Tonight》裏在中表現的“頭聲”部分,即便是女歌手也不容易發出的音域。何況高音因為高頻率,極容易讓人在聽覺上感覺不舒服。
在這樣一個高音域裏在中的聲音就像發出美妙聲音的樂器,在整體諧調中絕不突出,完美的和音樂背景融合在一起。
在中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聲音不是靠波長,而是恰到好處地附著在共鳴上。
把波長的短而尖銳的聲音轉換成共鳴來發聲的身體控制能力,反過來也讓我們知道,在中的腿的負傷多麼妨礙唱歌。
站著唱歌是因為支撐身體的力點位置的原因。坐著的時候力點傾斜到脊椎上,可這個位置對於發聲沒有任何效率。
發聲的力點在丹田的時候最有效,而站著的時候發聲力點就在丹田。僅僅移動一下腿的位置也會發生折射(當然,普通人察覺不出)所以歌曲的難度越高,歌手唱歌時的姿勢越發重要。
在出演“musicwave”節目中,唱《Hug》的時候成員們為了照顧腿不方便的在中統一坐在椅子上,可輪到唱《Tonight》的時候就不能繼續坐在椅子上唱了。
這是因為像上面提到過的,姿勢對發聲產生極大的影響。沒有必要唱高難度的歌還坐在椅子上,影響發揮。舞臺也就變成在中坐著唱,其他成員站著唱。
《Tonight》這首歌對歌手能力的要求讓一向追求完美的成員們也只能接受舞臺形象上的不和諧(儘管這首歌需要的一大半能力都由在中扛著)。
看著在中坐在椅子上發出極限高音的場面,我感到無法說出口的感動,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在中的歌迷,更因為客觀上也能夠看出歌手發聲時,其身體內部承受的極大壓迫該多麼難受。
無法忘記在中好幾次地變換姿勢,苦苦努力調整身體的力點移動到丹田的樣子。
因為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一邊唱歌一邊清楚的掌握著身體力點的位置,是何等高深的技術,只好在此更加強調。
“難道共鳴真的是那麼高深的技術嗎?”讓我來解答這個疑問。
如果不想“利用”聲音,那麼聲帶只是發出單純的波長。把聲帶發出的簡單波長調整到一定的頻率,使聲音共鳴讓身體器官振動,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
使聲音共鳴很難,但只是執著於產生共鳴現象時,那麼發出的聲音,極有可能就是單純的共鳴,就像吹笛子或者短簫,停留在聲音的共鳴現象而已。
所以利用波長做成歌曲,再用歌曲共鳴空間的事情有多麼難,只有親自試過的人才能知道。
這種事實更讓我覺得在中的聲音儘管很美麗,同時又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其實力而感到心痛。
哭,還是不哭
藝術價值之一是用凝聚的完成品傳達無法利用文字來表達的感情的細微之處,傳達到內心多樣化感性層面的號召力。
比起傳統音樂或者美術,舞蹈,含有直接內容的歌,很長時間以來反映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說歌手的歌詞傳達能力,即表達一首歌想要表達的感情傳達能力是讓大眾感動和呼應所必需的。在中的歌聲富含的活生生的感性給平面化的東方神起音樂注入生命力。
怎樣表達歌曲的感情,怎樣的表達才是好的表達能力之類,沒有課本式的解答。全靠歌手的悟性來號召,能用理論來說的清楚的少之又少。
就像上天賦予花朵的香氣,用歌聲來表達感情的能力也是天生的。在中在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棒,結合在中的柔和的歌聲,仿佛還有另外一名具有相同感情的演員在表演。
這方面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前不久發表的 《My Destiny》
《相信》的中國語版本上也能感覺到,重要的不是文字化的歌詞,而是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如何靠歌聲的演繹,傳達到聽者的內心,使之感動的歌手與聽者之間的溝通能力。(這種溝通能力也是充當世界共同語言角色的音樂的魅力)
超越語言的哀切,不懂歌詞也能夠感受到的懇切,使我再次認識到金在中這位歌手的能量。過後知道了歌詞的內容,卻比在中傳達的感情淺得讓我不得不感到幾絲不盡如意。在此,有個問題得承認,因為在中的基礎打的很好,無需去擔心“發聲”、“呼吸”之類的唱功問題,只需集中表現歌詞要表達的感情,在這一點上,東方神起組合裏唯有在中具有此種優勢的。因為在中在發聲的數學層面、技術層面上不受制約,可以自由自在發揮,在歌詞的表達方面投入相當高的集中力。在中擁有的藝術感性如同測不出深度的大海,絕不會輕易露底。這才是我高度評價在中實力的核心。
演員哭出來,觀眾反而不會哭。演員努力忍著不哭的時候觀眾才會流淚。絕不爆發悲痛,隱忍著咽下的感性,並且會表現出這種感性的才能。這一切都在在中的歌聲裏。
作者:王子 --------------------------------------------------------------------------
寫這篇評論的時候正是所謂歌迷們對在中的呼吸議論紛紛的時候。(特助:本文寫作時間為2005年底)
留言列表